<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更新时间:2021-11-17 来源:县乡村振兴局 作者: 字体[ ]

        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

          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


          第一节  脱贫成就

          "十三五"以来,面对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两大历史任务,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县委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七个一批"和"六大工程",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68 亿元。五年来,产业扶贫政策覆盖所有贫困人口,户均增收7000 元;1234户 4013 人易地扶贫搬迁全部入住,完成农村贫困对象安居工程2543 户;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控辍保学"一个不失";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实行"先诊疗、 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服务;开发生态护林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990 个,全县农村正常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208 人;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补尽补、应养尽养"。51 个贫困村建成光伏电站并网发电。120 个行政村金融、保险服务站点覆盖率 100%,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1.5 亿元。选派 120 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和3641 名结对帮扶干部,实现了驻村帮扶、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到2017 年底,全县累计脱贫23788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全面小康各项指标率先实现。2018 年8 月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脱贫摘帽,2019 年脱贫攻坚年度考核获全省先进、全市第一, 2020 年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用生命兑现庄严承诺的原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黄诗燕同志被追授为"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其先进事迹在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集中宣传报道。

          产业发展大突破。实施"产业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工业和文化旅游业,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 万家。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构建了炎陵黄桃、炎陵茶叶、炎陵白鹅"3+X"产业体系。炎陵黄桃从2015 年的1.52 万亩0.36 万吨发展到 2020 年的8.9 万亩5.18 万吨,2020 年"逆市大卖"实现"产销两旺",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从1.6 亿元增加到20.6 亿元。2018 年,炎陵黄桃首次出口新加坡、阿联酋等地。大院龟龙窝生态茶园荣获"湖南十大最美茶园",神农生态茶叶公司荣获全省茶叶科技创新十强企业,"炎陵白鹅"获株洲市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东方希望集团投资20 亿元的现代化养殖循环产业基地项目成为炎陵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农业产业项目。中村瑶族乡入选湖南首批十大特色农 业小镇,鹿原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获评深入推进农业"百千 万"工程,大力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打造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促进 产业兴旺成效明显的县(市、区)。生态工业实现跨越。规模以上 企业达到 102 家、高新技术企业 38 家、省"小巨人"企业 5 家,申报省、市上市后备企业 6 家。炎陵工业集中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192.33 亿元,完成税收24.33 亿元,分别占全县的73%、38%。欧科亿、湖南国声声学、今成钽铌、东信纺织、银太纺织进入株洲市100 强。2020 年12 月11 日,欧科亿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首发上市,成为全国贫困县和全市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文化旅游势头强劲。接待国内外游客由 2015 年的 433.27 万人次增加到 2020 年的816.8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由2015 年的22.63 亿元发展到2020 年的60.8 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炎帝陵创建国家5A  级景区,神农谷获批"湖南省首批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 和"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红军标语博物馆创建国家4A 级景区,大院农场创建国家 3A 级景区,鹿原镇获评"省级特色文旅小镇",成功创建"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城乡面貌大改善。县城建设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7 平方公里 ,城 镇化率由 2015 年的 44.5% 提高到 2020 年的46.1%。建成了康乐大道(一期)、炎陵大道(一期)、迎宾路等县城主干道,提质改造了井冈东路、北门垅环路、神农大道延伸段、106 国道县城至九龙工业园区段,建成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汽车东站。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96.08%、燃气普及率81%、污水处理率92%。开发了碧桂园、亿都九里晴川等一批新楼盘,新建保障性住房 144 套,修缮加固城市棚户区住宅 1655 套。全面完成城区路灯节能改造。积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现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实施城区绿化升级,城区绿地率 38.1%,湘山公园景区提质升级,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第二、三次复审。乡村建设大改观。启动中村黄桃小镇、鹿原人文旅游小镇、沔渡客家文化小镇、下村边界口子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市率先完成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处理;行政村全部实行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整治农村土坯房6122 户,拆除闲置、废弃、空心破败农村土坯房5366 栋,整治农村"三类房"10991 户。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8842 户,新建和改造公共厕所 14 座。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完成干线公路建设31.618 公里、农村公路建设 920.722 公里,完成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 119 个,全县 120 个行政村 100% 通 3.5 米以上水泥(沥青)公路,25 户/100 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沥青)公路。光纤宽带和手机4G 信号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设高标准农田6.4 万亩。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面积6302 亩,实现节余指标交易收入5.13 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农村人口10.4 万人。新建田坪冲水库。创建省级美丽乡村3 个、市级7 个。霞阳镇星潮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鹿原镇西草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村"。

          民生事业大发展。"十三五"期间,完成民生支出75.1 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69 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00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702 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100%。获评全省"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县"。"芙蓉学校"建成开学,一次性增加学位1620 个,在全市率先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控辍保学工作被教育部编入全国控辍保学典型案例。每千人医生数 2.3 人,县域内就诊率 91.2%。人均寿命 80.2 岁。完成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搬迁。建设标准化卫生室 103 所,全面消除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 2015 年的 8.65 万人增加到 2020 年的 9.51 万人;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 95% 以上, 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全面推行。城市低保、特困保障标准分别提高39%、18%,农村低保、特困保障标准提高100%。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14943 套,成功创建"湖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县广播电视台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广播电视传输机构"。中村瑶族乡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示范点",沔渡镇获评2018-2020 年度"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绝对贫困这个最大短板已经补齐,农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基层活力得到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效夯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构建了乡村振兴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障,注入了强大动力。聚焦省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三高四新"战略,为湖南加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带来了战略机遇;省委高位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湘赣边区域合作,都为炎陵带来了新的机遇。立足炎陵,绿色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最好的品牌。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重要内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出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措施,实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开局。

          二、面临挑战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部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自身发展能力弱,随时面临致贫和返贫风险;现有帮扶救助政策在应对困难群众因病因灾造成大额刚性支出而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效果十分有限,缺乏应对因病因灾造成返贫致贫风险的长效保障机制;一些行业部门政策调整,减少了脱贫户的政策红利。

          二是脱贫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一些脱贫地区经营主体培育不足,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科技支撑水平不足,产业持续性较差,脱贫人口产业发展能力较弱。

          三是基础设施仍有不少短板。农村道路、集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存在明显薄弱环节,乡村快递物流、冷链仓储设施和生态环卫设施建设亟需加强。

          四是风险防控存在较大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脱贫群众就业、乡村产业、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压力增大,洪涝干旱灾害、地质灾害等对脱贫群众带来不利影响,规模性返贫、扶贫项目资产流失、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违约、脱贫人口规模性失业、涉贫网络舆情等风险对脱贫攻坚胜利成果带来冲击。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湖南工作重要指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围绕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精细化农业发展、乡村建设、落实"四个优先"四个方面率先探索,确保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在全省树标杆、作示范、走前列,为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炎陵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行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树立鲜明的政策导向。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明确村庄功能分类,体现各自特色,科学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开发与保护,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坚持绿色低碳、融合发展。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坚守生态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构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乡村绿色生态空间和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实现乡村建设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坚持守住底线、循序渐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顺应乡村发展规律,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梯次推进。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开展重点帮扶和示范创建,提升乡村发展整体成效。坚持农民主体、激活动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广泛依靠、教育引导、组织带动农民,发挥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激活乡村发展内在动力。 

          三、主要目标

          设立5年过渡期,着力从解决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返贫致贫现象动态清零,坚决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底线;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着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第二章  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一节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常态化动态清零。到2025年,实现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面高效运行,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健全动态监测体系。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和湖南省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为依托,开展多部门信息比对,动态更新防止返贫和新生贫困的预警台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重点围绕收入支出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主要指标,细化完善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和部门筛查预警监测方式,严格履行提交申请、入户核实、村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和县级比对审定的程序,精准识别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户等三类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明确返贫致贫风险消除标准和程序,对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的监测对象,按照村提出名单、入户核实、村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定程序标注风险消除。坚持"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原则,常态化开展监测对象识别、人口自然增减、落实和跟踪帮扶措施、成效及风险消除,动态更新防止返贫致贫的预警台账。实施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做好已消除风险对象的跟踪和回访。

          二、健全工作责任体系。强化领导帮扶责任,完善各级领导联点帮扶体系,推动防止返贫帮扶工作层层落实;强化行业部门帮扶责任,行业部门特别是"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部门根据职责做好信息预警、数据比对和行业帮扶,推动政策落实,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强化结对帮扶责任,对识别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实行干部结对帮扶,跟踪服务,确保脱贫稳定性、长效性。

          三、全面落实精准帮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使用行业政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对所有监测对象开展精准帮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通过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教育帮扶、综合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保障、扶志扶智等举措,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对无劳动力且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用好兜底保障措施。从县部门、乡镇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中选择有帮扶能力的干部作为帮扶联系人,对所有防止返贫监测户开展结对帮扶。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风险不消除,帮扶责任不脱钩。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监测帮扶,继续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对接满足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合理需求。

          第二节 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盯紧控辍保学、防范因病返贫致贫、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关键领域精准施策,健全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长效机制。

          一、巩固拓展教育帮扶成果。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规范学籍管理,持续发挥教育帮扶"一单式"信息系统大数据比对作用,构建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更好实施"一生一策"精准教育帮扶。深化"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以边远、民族地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为重点监测地区,以初中为重点监测学段,以留守、残疾、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少年为重点监测群体,扎实做好劝返复学工作。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低保、特困、残疾、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二、巩固拓展健康帮扶成果。优化调整医保扶贫政策,将脱贫攻坚期六重保障政策和资金,整合成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纳入民政部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和乡村振兴部门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范围的困难人员按个人缴费标准的50%比例资助,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保全覆盖。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功能,巩固住院待遇保障水平,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总体稳定在70%左右。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参保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原则上统一至当地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稳定在60%。在全面落实大病保险待遇普惠政策基础上,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实施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取消封顶线的倾斜保障政策。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将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因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大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支付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较重、且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大病患者,给予倾斜救助,确保不发生因病返贫致贫现象。优化疾病分类救治措施,进一步控制重大疾病危害。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四种主要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

          三、巩固拓展住房安全保障成果。继续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及时解决新发现住房不安全问题,对已享受过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但其住房因自然灾害转危的,按程序纳入支持范围。鼓励采取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置换或长期租赁闲置农房等方式,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农户主体、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等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基础上,统筹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四、巩固拓展饮水安全保障成果。落实农村饮水安全普惠性政策,巩固拓展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有条件的乡镇推进实施农村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建设一批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建立健全饮水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整改,每半年开展饮水水质检测,防止出现整村连片停水断水和严重水质超标问题,解决好季节性缺水问题,确保农村供水问题动态清零。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

          第三节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聚焦九龙县城集中安置区和乡镇集中安置区,持续加大安置地就业产业、公共服务等后续扶持政策和工作力度,精准管理,分类施策,确保政策不松劲、力量不减弱、工作不断档,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一、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支持集中安置点供排水管网、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加快电网增容改造、网络覆盖建设,因地制宜提升安置点与外界交通干线便捷连通。将农村安置点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建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确保搬迁群众与迁入地群众平等共享公共服务资源。

          二、分类落实就业产业帮扶措施。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搬迁群众广泛就业。加强劳务协作和稳岗就业力度,确保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提升就业增收水平。持续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的适岗针对性,按规定期限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的各类企业、合作社、帮扶车间等给予以工代训补贴支持。完善安置点就地就近就业机制,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岗位用于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加强安置点配套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搬迁群众的特色产业,推动后续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集中安置区周边聚集,优先安排搬迁人口就业,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或参与产业发展增收。  

          三、强化安置区公共服务和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加快推进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持续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做好相关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工作,对搬迁群众中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人员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不断提升安置区搬迁群众的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水平。重视人文关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安置区房屋维修、物业管理等长效机制,完善均等化民生政策,在配套生活设施建设和看病就医、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确保搬迁群众享受同等待遇,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

          第四节 促进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稳定就业

          健全完善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持续做好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帮扶,促进未就业人员实现就业,已就业人员稳定就业,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就业水平稳中提质,就业政策全面享受。

          一、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建立输出地就业需求、输入地岗位供给、稳岗服务"三张清单",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常态化开展就业需求摸排。组织开展各类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提高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加强劳务输出指导,推广"培训+招聘"模式,大力实施"订单式"培训、"定向式"招聘。

          二、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加强对乡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动态监测,做好返乡劳动力再就业工作。继续发挥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等就业载体作用,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的费用减免及地方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过程中,优先安排脱贫人口从事相关工作。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参与乡村建设。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多、稳岗效果好的省级就业帮扶基地和省示范就业帮扶车间,按规定给予奖补。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特别是其中的弱劳力、半劳力,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

          三、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当地能人就地创业,落实创业补贴、创业培训等支持政策。继续实施"雨露计划""一家一"项目,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第五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长效帮扶机制

          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精准识别管理,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加快建设统一救助平台,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救助保障体系,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一、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制定农村低收入家庭认定和救助帮扶办法,推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采用入户走访、自主申报、基层上报、数据比对、热线信访、历史数据等方式采集低收入人口信息,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着力构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采用日常走访、随机调查和数据比对方式,对低收入人口实行动态监测,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早发现、早帮扶。

          二、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算评估机制,推进"核算为主、评议为辅"精准救助。适度扩大低保覆盖面,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及三级智力残疾人、三级精神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可参照"单人户"按照有关程序纳入低保。鼓励具备就业能力的低保家庭成员积极就业,对低保对象就业产生的必要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时适当扣减;对就业后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家庭,给予不超过一年的渐退期。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特困人员认定条件中的重度残疾人扩展到一至三级的精神、智力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二级肢体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视力残疾人。合理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原则上实行集中供养,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临时救助。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实现各类救助政策协同,形成制度合力。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困难程度和需要,给予相应的基本生活、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或实施其他必要的救助措施,做到应救尽救。

          三、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妇女关爱服务。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夯实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强化儿童、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给予全部代缴;对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等其他缴费困难群体,给予部分或全部代缴。健全落实老年人基本福利补贴政策,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有效做好监护缺失儿童的临时监护工作,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引导社会组织提供规范性关爱服务。发挥乡镇社工站、基层社会福利机构作用,采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等服务。 

          四、加大残疾人帮扶力度。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适度扩大政策覆盖面,稳步提高补贴标准。加快建立居家照护为主、村组帮扶为辅的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对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给予补贴;加快建设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为特殊困难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照护等基本服务;积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居家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率达60%以上。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五、健全民生兜底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户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人员供养条件的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稳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使兜底保障对象基本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六节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建立扶贫项目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级各类扶贫项目资产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监管到位,持续发挥效益。

          一、全面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登记确权。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对口帮扶、"携手奔小康"资金、社会捐赠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摸底,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到户类资产管理。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做好资产移交,并纳入相关管理体系。对经营性资产,根据资金来源、受益范围、管理需要等明确权属,尽可能明确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难以明确到个人的扶贫项目资产,原则上应明确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范围,并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有序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公益性资产,项目建成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按照行业相关要求进行确权和管理。到户类资产,确权给农户所有,由农户自行管理。村级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帮扶,使到户类资产更好发挥效益。对属于不动产的,依法办理确权登记。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落实行业部门责任,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台账并动态管理。

          二、规范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运营。对经营性资产,加强运营管理,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管护经费原则上从经营收益中列支。对公益性资产,按照"所有权与管护权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管护主体,明确责任单位和管护人责任。通过调整优化现有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管护力量不足问题,优先聘请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参与管护。属于村集体的公益性资产管护经费,可由村集体经营收益、县财政资金统筹解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行业领域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强化风险防范,建立预警机制,根据项目资产实施主体的经营及抵御风险能力、商业信誉及资产状况等,设置预警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国有和集体扶贫项目资产。确需处置的,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进行规范处置。

          三、严格落实扶贫项目资产监督和收益分配。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提高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和运营透明度。科学制定扶贫项目资产运营方案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村务监督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驻村工作队等的监督作用,强化基层纪检监督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衔接。扶贫项目资产所得收益、提取的公积公益金,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村级公益事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属于村集体的资产收益,通过设置一定的条件,鼓励以参加村内项目建设和发展等劳动增收方式进行分配,严禁简单发钱发物。


          第三章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节  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立足各地气候、生态、生物、文化等资源禀赋,发掘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施"产业兴农" 战略。将"产业兴农"作为提升农业实力、带动农民增收的第一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炎帝线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酃县白鹅、特色水果、有机茶叶、花卉苗木等"一带八基地",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二、鼓励"一村一品"特色。积极发展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构建"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推广农超、农校、农企、农社对接等农产品直销直配模式,加快农民从"单打独斗"到"抱团淘金"的转变。

          三、推进"品牌强农"建设。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持续打造炎陵黄桃、炎陵红茶、酃县白鹅、纯品野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林)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成一批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基地,形成"一县一特、一特一片、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保证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接受培训,掌握1-2项生产和就业的基本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与上海农科院、湖南农科院、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上海农科院实施"院县共建"战略计划、与省茶科所合作建立茶产业战略合作关系,提升县域特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品核心竞争力。

          五、大力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培养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强化县级党委统筹、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引领,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由县级领导牵头,逐村研究落实发展举措。采取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和校舍等多种形式发展特色民宿、传统餐饮、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到2025年,除一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外,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村村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到2023年,全县"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强化统筹谋划,明确村庄功能分类,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统筹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开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2021年底前,启动已经明确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和示范创建村庄、交通干线沿线、红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文旅产业特色明显等村庄的规划编制,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健全配套政策,纳入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师和村庄规划联络员、监督员"一师两员"制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

          二、提质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网络,推动乡乡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加强农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有序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建设和过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连接,鼓励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等项目一体开发。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路建设。全面实施路长制,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推进林区防火隔离带、应急道路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以建设稳定水源为基础,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提高稳定供水能力。建立农村供水管护长效机制,完善落实责任主体和管护经费。开展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三年行动计划,清淤整治小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在农村推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鼓励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三、完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提供党务服务及社保、医保、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推动供水、供气、邮政等公共事业服务就近办理或线上办理。推进乡村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齐健身场地、器材短板。推进公共照明设施与村内道路、公共场所一体化规划建设,实现行政村村内主干道路灯覆盖。加强乡村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健全农村应急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基层应急广播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应急避难场所。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

          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提升村级益农信息社站点可持续运营能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智能装备和控制系统,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乡村治理服务数字化,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深化农村智慧党建,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网上公开;推动"互联网"+政务、财务、法务、应急等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动涉农事项在线办理。加快城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

          第三节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深入推进"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行"首厕过关制",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农村户用厕所愿改尽改。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合理规划农村公厕布局,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加强改厕后期管护运维,持续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注重将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相结合。统筹做好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的衔接工作,有效杜绝粪污直接排放对周边河流、水源的污染。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机制,加强收运设施建设,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

          二、分层推进美丽乡村创建。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和建设,有序推进不同层次的美丽乡村创建。以乡镇为主体,按照产业强、环境美、设施全、服务优、治理好、民风淳标准,创建美丽示范乡镇。以建制村为主体,按照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标准,持续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推动为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或涌现出重要历史人物、有红色遗址遗迹或纪念设施的村积极创建国家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以自然村落为主体,按照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标准,创建美丽宜居屋场。以农户为主体,按照"八美八无"标准,创建美丽示范庭院。

          第四节 推进乡风文明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炎陵优秀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推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宣传,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惠农政策进入千家万户,引导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精神。加强乡村学校、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村级文化长廊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强化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农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全媒体对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宣传和引导效用。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征信系统,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

          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快完善村级文化驿站、文化广场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功能,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充实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提高群众精神生活质量,构建文明村庄。探索建立百姓"点单"、政府配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农村老年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积极推出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老年人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坚决整治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意攀比等不正之风,积极推动农村地区殡葬改革,引导树立文明、健康、绿色新风尚。

          第五节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完善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乡村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抓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和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工作,打造一批治理体系健全、治理能力突出的典范案例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到2025年,脱贫地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基层管理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乡村发展更具活力,农村社会秩序更加安定有序。

          一、强化乡镇和村党组织领导。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原则赋予乡镇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优化和综合设置乡镇机构,推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落实到位。完善村党组织在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机制,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应当交叉任职。深入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工程,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坚持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全面推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工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路"。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依托行政村统一划分综合网格,健全"行政村党支部(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做到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精细化。

          二、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加强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协商。探索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全面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鼓励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充分发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作用,安排必要的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三、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因地制宜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和"互联网+警务"。健全党员干部对口帮扶社区特殊人群的工作机制,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长效机制,开展乡镇、建制村应急管理建设,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完善村务监督机制,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全面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推进"互联网+监督",加强农村小微权力监督和基层微腐败整治。加强农村殡葬管理服务,稳妥有序解决违规土葬和散埋乱葬问题。

          四、强化乡村德治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健全村道德评议机制,充分发挥乡贤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的德育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反哺作用,动员基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优秀传统民俗、先进典型榜样。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深化"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以优良家风净化农村社会风气。

          五、加强社会协同参与乡村治理。完善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制度,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引导妇联、共青团、残协等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参与乡村共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用,培育发展基层生活类、慈善互助类、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统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精准帮扶等面向农民群众的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

          第六节 持续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先规划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实施建设。升级改造5G 网络,布局5G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城区、乡镇驻地和村庄5G 信号全覆盖。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等专用网络设施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推动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基建"的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网上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车联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形成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智能充电网络。

          二、加强城乡交通建设。加快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实现县域内乡镇至县城半小时交通圈,完成G356 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石子坝至炎西公路改造、S205 鹿原至船形公路改造、G106 炎陵草坪段公路改造、S560 下村至中村公路改造。继续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建设农村旅游通景公路 160 公里,建设农村资源路、产业路112 公里,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23 公里,建设农村公路窄加宽工程40 公里,建设农村并村连通公路36 公里。加强农村桥梁建设和危桥改造。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我省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的契机,加快推进炎陵通航机场建设,并力争投入使用。争取株福高铁、咸宁铁路项目经过炎陵并在炎陵设站。建设交通物流中心,科学规划和建设物流产业园,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完善招呼站建设。

          三、加强城乡水利建设。全面加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提升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实 施洣水、斜濑水、沔水等中小河流治理和石洲河、苍背河等山洪沟 治理工程,优化流域生态环境,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巩固提升农村 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启动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新建平乐水库、上 高塘水库等水源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地 建设工程。创建节水型社会,实施河东、东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 改造工程。加强河湖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 地、美丽河道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最美河湖岸线。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建设,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持续提升 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监管服务体系,加强水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第七节  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可持续性,重点提升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提升教育供给水平。升级学前教育。在城区新建或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大力发展 普惠园,多措并举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到"十四五"末,实现普惠 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 85% 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0% 以上。升级义务教育。到" 十四五"末,全县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8%。升级中教育。到"十四五"末,高中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学业水平考试正考合格率稳定在99%  以上,高中毛入学率98%。升级职业教育。着力培育一批懂城市经营、工程建设、旅游管理、工业管理、园区企业技改、服务业经营的实用型匠才。升级教师队伍。加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力度补充教师队伍,力争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100 人。大力实施教育提质工程,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工程项目67 个,普通高中学校工程项目6 个,职业高中学校工程项目1 个,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持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株洲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二、提升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加快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深入推进医疗联合体、医疗共同体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药品采购,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慢性病防治,到2025 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完善县乡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到2025 年,实现基层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完善县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业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医疗数据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启动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医养康复示范基地项目、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麦迪森托育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推动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健康与养老、 旅游、健身休闲、体育等的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生态、新模式。

          三、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第四章  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

          一、确定重点帮扶对象。严格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基本原则、比例要求和限制要求,全县共确定了苍背村、上馆村、黄沙垅村、石子坝村、水西村、平乐村、中村村、坳头村、天堂村、三口村、洋歧村、船形村、荣塘村、三口龙村14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二、明确重点帮扶任务。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重点帮扶村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支持重点帮扶村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支持重点帮扶村全面实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和垃圾、污水治理,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治理组织。深入推进重点帮扶村农村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一、湘赣边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充分发挥365bet备用器_365体育推荐_365betapp投注处于湘赣边区域与长株潭都市圈紧邻的区位优势,确定了湘赣边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12个村,分别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9个(其中省级:石子坝村、长江村;湘赣边村:夏馆村、神农谷村;红色文化村:水口村;市级:西草坪村、梅岗村、平乐村;其他3个:云里村)、脱贫攻坚任务相对较重的重点村2个(上馆村、三口龙村)、主要领导办点村1个(梨树洲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园区。合力促进湘赣边区红色文化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同塑造特色乡村文旅品牌。以铁路、干线公路和村庄道路为重点,加强湘赣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乡村振兴示范村。从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乡村产业、村庄规划、村党组织等方面综合衡量,确定了星潮村、龙上村、潘家村、大江村、长江村、狮头村、神农谷村、良田村、瓜寮村、西草坪村、塘旺村、平岗村、官仓下村、梅岗村、鑫山村、云里村、鹫峰村、仙坪村、沿楠村、梁桥村2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重点发展特色突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推动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突出地域特色,保护乡土风貌;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农村污水处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常态化机制。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建设,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第五章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构建县级党委和政府做好县域内分类推进、资金使用、项目落地、人力调配、推进实施、跟踪问效等工作;乡镇党委和政府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直接责任,强化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具体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发动群众、村庄规划、资金使用、项目监管、政策落地等工作。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议事协调机制。明确行业部门按照分工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推动县乡党委书记任期内分别做到乡、村、户(防止返贫监测户)"三个走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入户,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深入村庄。

          第二节  强化投入保障

          过渡期内,在保持现有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现实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在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出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到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对重点帮扶村、示范创建村实施倾斜。严格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比例用于农业农村政策,用好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健全金融支持帮扶产业发展、带动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增收的挂钩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业务力度,支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积极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建立乡村振兴主责任行机制,切实满足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小额信贷需求,支持其发展生产稳定增收。深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坚持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放,落实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逐步落实免除反担保相关政策要求,切实满足脱贫人口、小微企业等主体创新创业资金需求。

          第三节 强化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

          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管理。非农业建设项目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须按规定开垦、整理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探索推行"田长制",建立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机制,实现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开展农村耕地撂荒专项整治,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按规定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强化部门联动,严格督察执法,严厉打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二、强化用地保障。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需要。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稳步探索脱贫地区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户房屋使用权。

          第四节 强化人才保障

          加快乡村人才振兴制度建设和政策创新,完善乡村人才工作体系,建立乡村人才振兴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引导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加快培养乡村振兴和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加强对农民合作社骨干的培训。加快培育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致富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快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组建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加快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深化农技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向服务基层一线人才倾斜,实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差异化分类考核。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退休人员等到农村干事创业,大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方式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事业。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和特聘农技员制度,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与帮扶产业基地、帮扶项目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

          第五节 动员全社会参与

          健全完善社会帮扶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帮扶的新格局。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坚持县级统筹、精准选派、因村派人、科学组队,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示范创建村、脱贫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继续选派驻村工作队或第一书记。完善落实驻村人选备案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确保选优配强,扎实履职。推动派出单位与工作队驻点村进行责任捆绑,运用派出单位资源力量支持乡村发展。干部驻村每2年为一个周期。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需要,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开展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和帮扶,帮助做好稳岗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帮助选优训强村干部队伍,发展年轻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力量。充分利用村内自然景观、特色物产、红色文化、闲置资产和土地等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参与指导编制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帮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规民约,培养文明新风。帮助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帮带措施,通过产业带动、支持创业等方式引进培养优秀人才。推动落实惠民政策,做好困难群众关爱服务。支持各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立足自身优势开展帮扶活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帮扶。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宣传空间,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社会帮扶浓厚氛围。

          第六节  保障规划实施

          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切实加强县委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全面领导,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常态化、全覆盖考察和干部选育管用结合起来,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六重六用"用人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 勇于干事创业。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六位一体"监督,开展腐败多发领域问题专项整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涵养清风正气。更好发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党组作用,充分调动各群团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加强评估考核。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制定规划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做好年度计划与规划任务的衔接。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以及中期评估,建立健全动态反馈和监测机制。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对衔接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 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建议。加强衔接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